官方:影响生育的大山正在被推倒,住房、教育、国家多部门介入

房天下产业网    来源:房天下产业网 2021-08-25 10:36
1281

喊这么久了,说是要放开生育,但人们的生育意愿似乎并没有增加。即使是二孩政策早就放开,现在仍然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也证明并非是政策限制的原因,三孩政策也已经从以前开始放开,而现在更应该做的,就是开始对生育问题进行干预。

image.png

《政协报》日前刊文评论,“三孩”新政以及配套扶持措施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这项新政策)不只是简单地从二胎到三胎的数量调整,更重要的是全面实施配套支持政策,可以在三孩政策落地窗口期,从推倒影响生育意愿的一座座大山出发,让人们在考虑生育问题时少些顾虑,多些底气。

新华视点也曾评论说,“生的起,养不起”是担心之一。要在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上下功夫,把住房、医疗、教育、托幼成本降下来,想要娃就能成为敢生娃。

image.png

以前我说过,放开生育政策是有理论意义的,但在现实中作用不大,主要还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的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扶持政策。

这座大山究竟影响生育?

不用我说,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第一个就是高房价。许多人被问到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大家都说“生不起,养不起”,句句离“住”。

高价真的可以说是把人逼疯了,不少人为了房子,什么都放出来,甚至包括三观。不难理解,好不容易买房,把全部积蓄都押在房子上,试问你哪有能力花钱来养小孩?

image.png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人们因为高房价而不愿生。由于房价居高不下,实体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这样的话,老百姓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更不愿生。

此前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房价对生育意愿具有明显的负向影响,房价每上涨1000元,一胎生育率就会下降1.8%~2.9%,二胎下降2.4%~8.8%。现在实行的是三孩政策,这一数据是否也要更新?要是各种福利政策都跟上来了,数据还会好看些吗?

数据还显示,房价增长最快的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房价每上涨10%,25-29岁的育龄女性就会降低1.5%的人口出生率。可见,高房价对生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

不过,房地产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样是民生问题,所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也就是说,房地产要回归居住属性。

教育是另一座大山,而教育资源的不均又影响着房价,推高了房价。首先不谈房价问题,单纯的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已经让很多家庭吃不消。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正常开支外,还有出国深造、课外训练等。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本来就不是开支也是必须的。

简单地说,简单来说也无所谓,关键是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所造成的高房价更可怕,当教育遇上住房,推高房价,那就是跟闹着玩。

这次深圳等各地一些二手房挂牌价格的大幅回落,一定程度上足以说明教育资源类住房水分非常大,动不动就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压垮百姓的住房,教育这两座大山,该怎么移走?

政府多次强调“房住不炒”,稳定房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委也发布了持续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力争3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对住房问题实现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另一方面,今年4月30号,国家开会再提“房住不炒”,后缀极少提及学区房,称“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那等于是把房地产市场上的“刺头”砍掉。

image.png

根据教育部划片招生的通知,各地已对学区房进行整治,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八月一日,《深圳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后,深圳的学区房大震。“大学区制”从根本上刺破学区房。

在1个月内,其余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相继公布了影响学区房的主要政策。此外,常州、绍兴等地出台了教师轮岗制度。事实上,这并不新鲜,前几年,北京也提过,最终影响不大,这次可以说加快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深度。

不用关注城市的数据,只需看看每日的经济数据。

八月二十四日,经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多地学地区房屋价格松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的政策近期,不少城市的学区房政策不断更新,不少城市的学区房价格出现了松动。住房与学校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是最近学区房降温的最直接原因。不管是深圳的大学区招生,还是北京的多校划片,都有教育资源脱钩的意味。

显而易见,学区房新政已经影响了房价。难道不正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生存的基本问题正在解决吗?

反之学区房问题解决了,高房价问题可能也难以有大涨的空间,同样普通类的房子也失去了上涨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对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担忧,住房问题将迎刃而解。那两大问题真的解决了,大家生育的意愿会不会强一点?首先不要说三胎,即使一胎也可以啊。

像住房和建设部一样,教育部承诺3年内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负担,在不断降低家庭教育成本的同时,教育质量将得到更大的提高。

学区房问题不只是住房问题,而是教育、社会、民生问题,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目前这种趋势是好的。为避免死灰复燃,经济日报再次提醒,虽然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需要管理者们拿出魄力,大胆地推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编辑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