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内,全国银行开始“自查”楼市整顿再升级

蓝白观楼市    来源:蓝白观楼市 2021-03-22 10:43
78

过去10天时间,楼市风起云涌。

前几天,央行上海总部发了今年的信贷政策指引,要求金融机构要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速和占比,切实防范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似乎是为了响应这份指引的要求,全国的楼市的整顿力度再次升级。

上海对2020年6月份以来发放的消费类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个人住房贷款进行全面自查,截止3月19日,上海地区135家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个人住房信贷管理专项自查工作。

查出来的问题还不少,比如个人消费贷、经营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屋主体结构未封顶前发放房贷,首付款来源核实不审慎,贷款贷后环节存在资金用途证明材料不足的情况。

深圳也在行动,监管日前召集各大商业银行开会,核查范围主要是2020年5月1日以后发放的1000万元以下普惠口径贷款,以及以个人名义申请的房抵经营贷,重点核查贷款发放前、后三个月内,借款人及其直系亲属、贷款中间人及担保人名下是否存在新增房产、新增房贷。

深圳的动向,也是整个广东的“缩影”。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广东银保监局近日宣布,广东辖内(不含深圳)银行机构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2.77亿元、920户。其中,广州地区银行机构自查发现涉嫌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贷款金额1.47亿元、305户。

不光是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全国的银行都开始“自查”。

比如,3月上旬,杭州发了一个通知,明确严格防范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禁发放用于购房首付款或偿还首付款借贷资金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贷款,严格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真实性审查,加强贷后资金管理。

在惠州,工行、农行、建行已发出通知,银行开始严查首付款来源,房贷放款也开始收紧。

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仅浙江省各地银保监分局26张和银行相关的罚单中,近半案由都明确包括“贷款资金流入股市或楼市”,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地方城/农商行、村镇银行均有涉及。

事实上,信贷作为银行传统业务,其资金流向始终是监管关注重点,高层只要对银行保持“强硬”的态度,购房者就不可能继续钻空子。

即便在2020年,关于银行违规“输血”房地产的罚单也呈现上升趋势,在年内13张超千万元级罚单中,8家银行涉及房地产领域。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其实是央行在“设局”。

据中新网3月21日报道,央行行长易纲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他还提到: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注意最后一句话: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这句话,其实指的就是房地产。

往小里说,经营贷流入楼市,是把本应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的贷款“浪费”了。

《证券日报》3月18号的文章里说得很到位:违规流入楼市的信贷资金,实际上已经突破了防风险设置。资金如果过度流向楼市,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很多领域内需要长期资金支持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可能就难以获得相应的支持其发展、甚至是生存的信贷资金。

全国银行开展自查行动,就是为了“扶正”贷款流向,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能让房地产再“窃取”珍贵的信贷资源。

往大里说,金融体系过分依赖房地产,风险已在暗暗滋生。

央行、银保监会高层前段时间明确指出:房地产泡沫是威胁金融安全的最大“灰犀牛”,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房住不炒”和“一城一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

别看现在楼市炒得欢,一旦部分城市出现流动性枯竭,大量房子因为高估而无人接盘,接下来就会面临弃房断供、财政收入减少、开发商跑路,银行出现坏账、集中兑付、抵押品价值大跌的风险,这是整个金融体系不可承受之重。

从这个角度来看,央行“设局”表面上只是遏制贷款流向,实则是为了给经济“降杠杆”,使金融体系摆脱受制于房地产的困境。

过去这些年,房贷作为银行眼里最优质的业务,占据了信贷资源的半壁江山,各家银行受益房地产市场规模扩张,财报一家比一家漂亮,可以说“食髓知味”。

正因如此,以往银行对待贷款流入楼市的态度很“暧昧”,他们充当的角色,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往往对流向房地产的贷款“睁只眼、闭只眼”。

唯有高层明确态度,让银行全面自查,追责、罚单、指标、考核这些手段全都用上,才能纠正楼市的投机之风。


编辑者:axfc-bj

分享到: